为破解乡村地区禁毒防艾宣传“形式单一、渗透不深”的难题,消除青少年对毒品与艾滋病的认知盲区,构建“全民参与、家校社协同”的基层防护体系。2025年7月12日,宜宾学院“虹光筑梦·童伴随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携手宜宾市公安局禁毒缉毒大队、筠连县禁毒大队开展“禁毒防艾·青春同行”主题活动。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宣传渠道,让科学知识在乡村落地生根,让责任意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充分发挥青春力量,打通禁毒防艾防护的“最后一公里”。
课堂筑基:从“模糊认知”到“精准掌握”
活动聚焦乡村群众,针对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以精准教育为核心,打造沉浸式学习课堂。播放紧密贴合乡村生活的禁毒防艾宣传片,以真实案例为切入,打破村民“毒品与艾滋病离乡村很遥远”的错误认知;以科学讲解驱散“艾滋病等于绝症与耻辱”的阴霾。团队成员结合农村实际场景,深入解析实用知识,如伪装成零食的新型毒品辨别方法,以及农忙时共用农具是否存在艾滋病传播风险等,让专业知识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
“禁毒飞行棋”游戏成为知识转化的有效途径。游戏棋盘巧妙融入生活场景问题,比如“陌生人邀请去KTV该如何巧妙拒绝”“不慎接触他人血液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等。参与者在游戏竞技中思考作答,在互动交流中加深记忆,将“提高警惕、学会拒绝、懂得防护”的理念,从单纯的听闻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能力。
校地协同:从“单一宣传”到“立体覆盖”
为增强宣传效果,实践团与筠连县禁毒大队携手,打造“专业力量+青春活力”的宣传模式。禁毒民警携带仿真毒品模型来到村里,现场演示“跳跳糖”“奶茶粉”等新型毒品的伪装手段,结合辖区内的真实案例,警示村民“小恩小惠背后可能隐藏的涉毒陷阱”;用亲切的家常话语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强调自愿检测的重要性与科学性,消除群众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
实践团成员在村街设立宣传点,通过“问答有礼”“案例分享”等互动形式,主动了解村民需求。600余份宣传手册精准覆盖老人、商户、返乡青年等不同群体,使禁毒防艾知识从生硬的标语,变成村民日常交流的话题,从被动接受的信息,转变为主动咨询与探讨的内容。
研学铸魂: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自觉”
为培养“乡村禁毒防艾宣传员”,实践团队前往筠连县禁毒大队开展深度研学。在县禁毒教育基地,成员们借助VR体验、图文展板,直观感受毒品成瘾的严重危害,聆听民警讲述基层禁毒工作中的感人故事,深刻领悟到禁毒防艾工作与乡村平安、家庭幸福息息相关。在座谈会上,双方围绕乡村青少年禁毒教育方案、高校与基层长效合作机制等内容深入交流,为后续持续开展宣传活动奠定合作基础。
此次活动通过“教育+宣传+研学”的闭环设计,不仅让乡村群众掌握了实用的防护技能,还让高校学子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宜宾学院将持续以“三下乡”活动为纽带,深化校地合作,不断创新禁毒防艾宣传形式,让宣传工作更贴近群众、更具感染力。未来,学校将组织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基层禁毒防艾事业,以青春的智慧与力量,筑牢乡村健康防线,为建设平安和谐的中国添砖加瓦,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践行使命担当,让青春在禁毒防艾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