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情快讯 >> 正文

青春筑梦赴乡约,爱心护航促成长 ——宜宾学院“笙声不息·与爱同行”社会实践团三下乡活动圆满成功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25-08-10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儿童权益”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2025年7月5日至7月20日,宜宾学院“笙声不息·与爱同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秉持“以文化人、以科技赋能、以卫生护航”的理念,联合宜宾高县翰笙社区、高县气象局、高县罗场镇消防队、高县司法局罗场司法所、蜀道铁路运营集团,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构建“政校企地协同、多维度赋能”的创新服务模式,旨在以青春之力扎根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启智润心育新苗五育融合拓新境

在高县翰笙社区,“启智润心·五育同行”暑托班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践团以儿童需求为导向,设计多元化日常活动与课业辅导,精准聚焦农村留守儿童与困难儿童群体,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服务深度融合,全方位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手工课上,孩子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精美的作品,在动手过程中提升艺术素养;音乐课里,悠扬旋律传递快乐,让孩子们在音符中感受艺术魅力;实验课上,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在一次次实验中得以培养;推普课中,通过趣味绕口令、讲故事等游戏来有效提高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助力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交流;安全课上,实用的安全知识讲解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通过分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创造力,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孩子们在知识与实践的交融中,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收获了成长的力量。

防灾减灾筑屏障科技赋能保平安

实践团开展系列防灾减灾专项活动,打造“科普+实践”立体化安全教育体系,筑牢生命安全坚实防线。在高县气象局,聂局长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胡副局长带领实践团参观高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设备的工作原理与运行机制。成员们走进高县气象科普馆,浏览气象文化走廊,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在“科技赋能防灾,青春守护家园”交流会上,胡副局长详细介绍气象局防灾重点,深入探讨气象灾害预警机制、防灾减灾工作要点及具体实施措施。实践团还观摩了四川省气象会商,更加深对气象防灾减灾的理解,感受到青年的责任与敬业精神。

在翰笙社区,实践团为孩子们带来防灾减灾专题课,系统讲解灾害来临时的应急应对方法。来到消防队基地,消防队杨队长为孩子们讲解消防器材的用途及使用规范,带领参观消防车、器材室及训练室,结合真实救援案例开展教学,并组织开展地震演习,提升孩子们的应急避险能力。此外,实践团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防灾减灾摆点宣传活动,共收获有效问卷1400余份,发放手册650余册,解答群众咨询5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织密基层安全的防护网络。

铁路护童筑梦路企校联动暖人心

实践团联合蜀道铁路运营集团,在翰笙社区开展“一道护童”铁路安全宣传主题活动,守护童行成长。蜀道铁路运营集团所属宜宾分公司团委书记刘敏以专业且生动的语言,结合精心准备的铁路相关视频,为小朋友们带来了生动的铁路安全知识讲座。小朋友们专注聆听、踊跃作答,对铁路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知识传递之外,温情亦在流淌。蜀道铁路运营集团向参与活动的儿童捐赠了一批生活学习物资。一份份礼物,承载着社会的关爱;一句句感谢,诉说着童心的感动。

通过“知识课堂+物资帮扶”模式,实践团核心服务项目“一道护童”连续三年深度参与紧密协作,已形成常态化运营机制。实践团联合蜀道铁路运营集团为当地争取物资累计价值数万元,惠及社区儿童680余名、周边农户家庭450余户,持续深化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品牌价值,在实践中彰显青年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以法为盾护成长普法宣传润无声

实践团开展系列法治宣传行动,筑牢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屏障。联合高县司法局罗场司法所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主题教育活动,司法所黎所长开展以“与法同行”为主题的讲座,涵盖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小学生应懂的法律意识、规范自身行为、自我保护要领、预防电信诈骗等内容,为孩子们打开法律知识的大门。

团队成员随后带来《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题课,从校园、社会、网络三个维度解析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具体讲解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开展“宪法伴我行”专题课,通过发放红色宪法单行本,介绍国家宪法日及宪法基本知识,鼓励大家“从小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实践团联系对接宜宾学院法律援助中心,深化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并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法律知识摆点宣传,累计发放宣传资料750余份。通过“课堂系统讲解+社区精准宣传”的立体形式,让法律知识走进家庭、深入民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坚实的“法治保护伞”。

红色基因代代传初心使命永不忘

为传承红色薪火、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团还组织开展了系列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携慰问物资走进老党员家中,围坐畅谈,静静聆听前辈们的入党初心、烽火战场的峥嵘记忆与岗位奉献的赤诚事迹。老党员们精神矍铄,字字句句皆是红色信仰的传承,他们殷切鼓励青年学子多经实践磨砺,为国家发展倾注青春力量。实践团成员于前辈的讲述中汲取精神养分,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念愈发坚定。

实践团参观阳翰笙故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探寻故居的建筑肌理,回溯背后的历史风云,深入了解阳翰笙先生的生平轨迹与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驻足其间,敬意油然而生,红色精神如种子般在成员心中深深扎根。

此外,实践团在翰笙社区为孩子们开设了生动的红色文化课。从七七事变的历史回响到赵一曼烈士的英雄壮举,一个个鲜活故事点亮了孩子们的历史认知,让红色精神在幼小心灵中悄然生长。每日诵读的《少年中国说》,更如铿锵号角,激荡着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让少年壮志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视野、点燃了梦想、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与精神支持,更在基层社区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文化科技卫生”深度融合服务的新路径。宜宾学院“笙声不息,与爱同行”三下乡实践团以“扎根乡土”的就业观不断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保持平实之心”的嘱托,用专业所学服务乡村振兴,让青春汗水浇灌希望田野。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带着这份实践收获与成长感悟,用爱与责任书写更多温暖篇章,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