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号召,2025年7月,校团委统筹推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39支团队,421名学生参与,足迹遍及全国5个省份、14个地市,服务超过2.3万余人,涵盖中小学生、村民等群体。各团队依托专业特色,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法治宣传、教育帮扶等重点领域开展实践,从雪域高原到长江之畔,从非遗课堂到科技赋能,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知行合一”,在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传承文化与守护生态中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答卷。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校地协作,学校特组建“宜龙同心”三下乡团队,深入我校对口帮扶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拉日马镇,开展以科技赋能、法治护航、教育筑基的多元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贡献力量。
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各实践团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专项项目,14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立项,其中“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法治中国青春行”“财经报国,青年力行”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立项,“禁毒防艾社会实践”等2个项目入选省级立项,另有“七彩假期”“防灾减灾”“绿色长征”等7个项目成立专项。在媒体传播方面,实践团队获国家级媒体报道25篇、省级媒体报道11篇、其他媒体报道93篇,并形成22篇调研报告,全面展现活动成效与社会影响力。
普及知识技能,增强群众素养。团队成员深入乡村、社区等地,积极推广普通话,帮助群众提升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开展防诈知识宣讲,结合真实案例剖析诈骗手段,提高群众防诈意识;普及生活法律知识,解答群众日常法律疑问,切实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各团队聚焦留守儿童教育,开展系列课堂活动,开设暑期托管班,开设手工、舞蹈及防灾减灾安全教育等特色课程,服务留守与困境儿童,解决当地家庭假期“看护难”问题。

挖掘文化宝藏,延续精神火种。实践团成员走进纪念馆、烈士陵园、文化馆等地,在了解红色历史、缅怀先烈的过程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于探寻民族文化交融故事之际,传播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理念。此外,还开设非遗体验课程,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协助举办文化活动,介绍特色特产以及非遗文化,让大家得以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团队围绕气象防灾减灾主题,走访调研,与多部门举行座谈会,了解生态保护与气象服务等情况,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居民安全意识。
聚焦科技赋能,培育创新思维。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围绕人工智能、编程、趣味科创实验等方向,通过AI大模型互动体验、智能小车编程教学等丰富形式,为基层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将前沿科技知识巧妙融入趣味教学,开展科学实验课程,助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赋能乡村振兴,凝聚多方合力。实践团构建“政校企地协同、多维度赋能”创新服务模式,以“高校智识 + 校地联动”为纽带,深入调研特色产业,助力当地文旅宣传,拍摄制作宣传片,打造特色IP衍生文创产品,开展墙绘美化行动,积极促进高校与乡村资源对接,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知识、关怀与创新的力量,也让青年学子在广袤大地上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厚植家国情怀。未来,宜宾学院将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经费与资源支持,鼓励团队在实践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通过深化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联系,推动专业优势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综合能力与品格修养。以“三下乡”活动为纽带,搭建高校与乡村的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传播与资源共享,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